说几句关于设计与赚钱的关系论点,不求观点认同,只通过事实讨论。接触过的从事制造业的工程师里面99%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,再其中99%认为有钱才需要搞工业设计,没钱先搞好质量。认为工业设计是一个行业领先赚钱以后才玩的东西。但放眼世界,你会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!
国内的工业设计跟国际上的家伙们玩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,工业设计必须是一个系统,绝不仅仅是装饰,需要从最初的调研,分析人的需求,产品的潜在存在方式,根据工艺成本以及结构,人机工程,人群习惯的考虑,综合设计方案解决,再到后续生产控制跟进,包装以及平面标识,宣传方案,售后跟踪反馈。
工业设计流程基本上贯穿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,我们所看到的画图的场景只是过程中很小的一段,没有前段调研,和后端工程阶段的反馈,画图这活根本没意义,也就是基本上国内设计公司网站上只有效果图的原因,产品已经彻底变样了!
因为工作量巨大,一般这些卖设计的公司设计师队伍往往都非常庞大,三星公司有一千多工业设计师,苹果的队伍相当强悍,基本都是设计界的翘楚,每年新品也就十个八个的样子,队伍也有二三十人。
差不多几个设计师一年才会有一个设计方案出来,反观我们那些设计公司,一个两年资历的设计师一年可以做三五十个项目,简直荒谬极了,只是在无用的不停画图,吃方便面维持生计。
在乔布斯最初没有离开的日子里,苹果的工业设计项目是外包给极富盛名的Frog设计公司,在乔布斯被踢出门以后,苹果认为frog的设计费用过高,中断了设计合约。
jobs、ive和主要设计师
在苹果陷入困境,乔布斯回归以后,启用了现在的副总裁工业设计总监英国人乔纳森来革新产品,在那个白色电脑的时代,有了透明果冻一体机的mac,最终机器大卖,但你拆开它,里面的配件和pc完全一样,没有任何区别,配置实际上还低于主流。
几年后3c产品在苹果的引领下变得色彩斑斓,乔布斯和乔纳森找到了GE的材料部门,又开启了纯白的电脑时代,随后又开启了铝壳时代。
每一种新材料的应用都开起了一段设计传奇,其他人只能跟随,完全无法超越,苹果基本上把设计做到了归零,也就是这个产品就是如此,你加上任何装饰都是多余的。
说到宜家的产品设计,宜家并没有这个星球最顶尖的设计师,但他有最明确的产品定位和销售方式,目标群是年轻人,这就限定了宜家的产品设计风格,一切设计师都必须保持这个粘性,靓丽的,结构简单,方便拆装,运输体积小,低价。大部分产品他没有想让你用一辈子,所以质量并不高,里面也有很高质量的产品,但价格一样不会便宜。一个公司不需要也无法做到满足全部客户群,在他的目标客户群里做到最好就足够了。
再一个就是用户体验,宜家的卖场就是一个一个案例,你不需要想象东西买回去是什么样子,他直接展示了产品最终使用的状态,上海的宜家可以看到很多小户型的案例,我在新加坡这里宜家基本都是按政府组屋的高度和布局设计,无论在哪里,宜家的设计策略都是清晰明确的,这才会把设计变成真金白银。
在每一个与人有关的产品领域,基本上领跑者都有极强的工业设计能力或者是设计协作能力,印刷机里的海德堡,加工中心里的德马吉。这些企业里,工业设计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,这是可以真正赚钱的家伙,这些机械设备的设计重心在人机交互和人机工程,外观只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表面反应。
如果说机械工程师考虑设备的结构关系的话,工业设计师考虑的是人和设备的关系。
工业设计是与人有关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质量一部分,传统的质量观,只要是结实的就是好质量已经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逻辑了。没有任何一个制造强国不是伴随着工业设计一同崛起的。
工业设计本身很难,需要宽广的知识面,各种生活体验,以及基本的材料结构知识,成才率非常低,全国来看肯定低于10%,甚至可能低于5%,就我的求学经验,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学科排名前20位的学校,30个同学,现今从业只有3人,全部在外企。原因很简单,国内企业不理解不尊重,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,基本上全部流向外企。留下的看着领导的意思做做效果图,年纪大了就改行去做装修什么的,最终淡出设计圈。
对于工业设计能执行的程度决定了设计质量,也决定了可以用设计来赚多少钱。工业设计要换成钱一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其自身需要的过程,设计师如果只是建议者,失败是一定的,老罗的锤子是请了国外设计师大师设计的,结果废了,小米基本上每一个产品都赚钱,你看下工业设计在企业的定位就可以知道,小米的工业设计总监是创始人之一,也是副总,这就有权利和执行力去完成整个设计过程,老罗请个人来画个图,以为就完了,这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式设计理解方式。
工业设计是以大量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的,解决和促进产品质量的一个工种,并没有药到病除的神奇功效,但只要被正确理解和使用,就可能会成为利润的爆炸点。设计师是基础和工具,但其实具有远见的企业拥有着才能改变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