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设计是什么?每个人根据自身的专业和认知对于工业设计有不同的认识坐标。有人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一种外观设计,有人从装饰艺术角度认为这是一门学问,有人从经济学关系角度觉得是一种行为,有人从功能角度理解这就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论。带着这一问题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从工业设计的14个切入点以及自身多年从事工业设计的切身经历与思考,从设计师的认识坐标出发,系统深刻的探究了中国工业设计的本质与生存方式。
柳冠中先生于1943年生。被称作“中国工业设计之父”,198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,是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,是第一位登上世界设计界最高讲坛——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年会讲坛的中国人。
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专业,一种技巧;设计是一种人类生存与大自然共生最早的智慧,也是人类社会关系进化,分工的智慧;设计是远早于“科学” “艺术”的一种需求与行为。
行外人看设计,是美化。行内人看设计,是技巧。但设计的本质却是“谋事”—整合知识和资源的集成创新,是在合理,健康地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,以不变应万变。
我们一直是抵制叫“产品设计”的。因为把物当作设计目标的话,你不可能激发创造力,而工业设计不是工作对象的分类,是设计方法的分类,是横向的学科。像染织,陶瓷,建筑等都是纵向分类,唯独工业设计是横向的。这是工业设计最大的特点。
狄德罗说过:“美与关系俱生,俱变,俱减。” 这说到了问题的本质。我说的“关系”,在我们工业设计的范畴中就是组合的艺术-统一与变化,条理与反复的法则。处理好了这种关系,就能使简单变得丰富,使平凡变成高尚。相反,再美,再丰富的东西处理的不好,就会变成繁琐,庸俗,丑陋,令人生厌。美不是靠堆砌,不是靠金钱去创造,它是靠才华创造的。艺术本身没有多与少之分,不会因为它是由丰富而贵重的素材组成而成功,也不会因为它是由简单或平凡的素材构成就失败。美是感觉范畴的,是人的心理状态,不是简单的2+2=4这个公式能解。
现在,我们看到的装置艺术,在心目中完成一件作品,这更高明。一张画你看了以后像朵云,他看了像棵树,更关注在观者内心中完成这件作品,这恰恰启发人想像力。艺术也是这个规律,艺术到现在的确在跨界,在扩延,而中国的艺术基本上停留在“像不像”上,所以出现了一些荒谬的技巧,你拿毛笔写字我拿指甲写字,你拿指甲写字我拿拖把写字。这个东西就成了玩弄技巧了,没有思想了。百无聊赖,奇技淫巧,没有什么意义。
工业革命要上机器,要快,要批量,所以就要求分工。选料,下料,刨平,打準,组装,刷漆,销售都是分工好的。分工越细致就导致每个人只做一件事儿,熟练度会马上提高,效率就提高了。最大的问题就是上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该如何衔接?设计才诞生了。真正现代意义的设计,就是应该需要有人先想好每一道工序与环节,使每一道环节都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工序,最终卖出去。设计最重要的责任不是好一个系统,需要的是一个团队。
设计公司不能光有设计师,必须有团队:有搞策划,外观,结构,材料,工艺的,还有研究人的行为,心理学,经济的,这才叫团队。在一起不会打架,这就叫系统,系统效应不是算术效应,而是2+2大于5。